2012年,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,紧紧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突出就业、社会保障、人事人才等工作重点,齐心协力,开拓进取,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。
一、劳动就业
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.1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.3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1%。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.8亿元,扶持带动创业4206人。组织创业培训1.4万人次,创业成功率达到62.5%,带动开发就业岗位4万余个。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930场,累计为2.3万家用工单位提供了招聘服务,通过报刊、网络发布招聘信息9万余条,新增网上人才信息库会员5万余人。全年实名登记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2.24万人,实现就业2.08万人;先后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54场,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.7万人次,培训就业率达到85%;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4.7万人,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6607人。
二、社会保险
全市企业养老、职工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.5万人、148.8万人、72.4万人、120.4万人、70.9万人、114.7万人。社保基金总收入150.3亿元,支出128.7亿元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,参保人数达到461万人,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。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,将7400多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原“五七工”、“家属工”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。连续第八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,人均月增养老金234元,增幅达到17%。城镇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全面建立,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和大病医保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4.8万元,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由41种增至62种;伤残津贴最高增幅达255元/月,生育医疗费最高达到4600元。开展了以工伤保险基金为重点的社保基金专项检查,共检查经办机构30家,医疗机构32家,延伸检查企业208家。
三、人才队伍建设
与来自13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组织签署协议建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。全市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139名,引进外国专家486名,组织执行专家项目263个。全市获得国家“友谊奖”和“齐鲁友谊奖”的专家共有18名,获批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项。成功申报全国百家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城市,举办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,组织“金蓝领”项目培训955人,评选表彰第四批有突出贡献技师60名。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,其中技师、高级技师2700人。全市技工院校招生达到1.5万人。职称评审工作严密有序开展,有1063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,2073人取得了中级任职资格。顺利完成专业技术资格、公务员考录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大型考务工作,招考人数达到11.5万人。组织职业技能鉴定9万人次,新职业考试1.2万人。
四、人事管理
全市共考录公务员351名。全面完成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表彰奖励工作,评选表彰工作创新奖31个、突出贡献奖26个。全市已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的事业单位3816个,涉及人数16.1万人,分别占总数的96.24%和98.5%,全市4306个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度,16.3万名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合同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324名,其中计划分配272名,自主择业52名,接收随调家属34名,军转干部安置率、安置政策落实率均达到100%。
五、收入分配
为全市4689名警员兑现了工资待遇,稳步推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整工作,积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执行情况检查,杜绝了“吃空饷”现象的发生。企业工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,制定发布了473个职位(工种)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,较去年新增工种108个,指导覆盖面扩大近30%。调整提高我市最低工资标准,两个档次分别提高到每月1240元和1100元,平均增长14.3%。制定发布了2012年企业工资指导线,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,全市企业共签订工资集体协议2590户。
六、劳动关系
创建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户,省级20户,市级430户,县级4144户。基本实现小企业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,8234户已建工会企业全部签订集体合同。全市共建立各类基层调解组织3825个,化解争议纠纷2990起;依法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992件,结案率达到100%。全年共查处各类劳动违法案件9615起,责令支付工资报酬2848万元,追缴社会保险费4440万元,补签劳动合同8.7万份。
七、基础工作
全年社保卡发行达到205万张。全市所有街道(乡镇)建成了以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为主、兼顾劳动关系、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等职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。寿光、高密、昌乐、青州4个县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省里验收,占全省的五分之一。